同學你好,結算審計效益費收取的依據是什么?是有第三方審計嗎?合同有沒有約定誰承擔這部分費用?
老師您好,我們是施工企業,一般納稅人,跨省異地,中標項目是簡易征收項目。我們下級也有分包勞務,開普通增值稅發票給我們。我想問的是,我們是否可以在開給上級單位發票后,月末預繳稅款中扣除分包部分,下月初申報的時候按照差額征稅抵扣分包稅款后申報。謝謝
老師下午好我們公司是個小建筑工程公司,在工程結算時,按合同價款開具了全額發票給業主單位,業主單位分期付了部分款項,其中扣除了一些服務費、工程實際結算與合同價差額,但沒提供相應的票據,請教老師:我應該怎么處理應收賬款中掛的這部分無票據又無法收回的款項?謝謝!
老師 總包把勞務工程給到分包單位,分包再分給我們單位(屬于分包再分包),分包現在給總包開票3%專票,然后這3%直接預繳在項目當地了,我們再分包的這種還要在項目當地預繳一次稅款。并且分包單位只是勞務公司,預繳后抵扣不回來。這種情況如何給分包單位提供成本票?不想重復多繳稅款勞務預繳都是全額繳納3%,總包單位只是勞務公司,所以預繳的不能抵扣回來,除非辦理退稅我們再分包單位給分包單位開了發票后,分包單位不能抵扣,也不愿意去辦理退稅,因為本身勞務就不允許再分包,再分包屬于違規行為收據都不能算正式票不能入賬我要給分包單位提供成本收據是收款首先收據是不可以單獨做憑證的收據不屬于正式票據
老師,異地建筑服務工程,我們把一小部分分包了,分包單位相對于施工地也是異地,也需要預繳,現在分包給我們開了專票,是否需要分包單位提供他預繳的完稅證給我們?如果分包無異地預繳完稅證,我們是否可以全額抵扣他的發票?
請問一下老師,我單位是非民單位,聯合多家企業搞拍賣會,以我們單位為名義,所有收入費用都是我單位歸結,之后按所屬拍品件數給各企業分攤費用,剩余收入也轉給各個企業,收支都不歸我們單位,只代收代付,我們只扣除收取手續費,我們大額的費用發票開給各個公司,不開我單位,有些小額沒有辦法才開了我單位的,請問一下1.大額發票直接開各個企業的名,不開我單位,那我做賬時:預付時借:其他應收貸銀行(憑據:有銀行回單)之后費用發票分攤好開出來,從收入扣這部分費用借:其他應付(各企業)貸:其他應收款,(由于發票直接開給所屬企業,我就沒有憑據了,那怎么辦呢,我可以自己做一個各個企業應分攤的費用清單做憑據嗎)2.小額發票開了我公司了,我做了代收代付,不做費用,那我應該怎么給這部分發票給所屬企業啊
開票:人工智能*電子服務器,賣的是硬件的,有沒有什么稅收優惠政策?
不滿500萬購入的固定資產可以一次折舊,這個有什么條件嗎?適用于軟件企業(硬件)嗎?
圖片這個提示啥意思沒看明白
我們和廠家拿貨,六萬送三萬,對方正常給我們開發票九萬,實際我們才支付了六萬,要怎么入賬呢
老師,差額征收全額開票價稅合計1090扣除部分654增值稅附表1簡易計稅銷售額填1000,然后扣除額填654應交增值稅就是(1090-654)/1.09*0.09=36那如果開差額征收差額發票增值稅附表一銷售額填多少?因為差額開的話發票上的不含稅金額就是1054(1090-654)/1.09*0.09=36,所以不含稅價就是1054(1090-36)加稅合計1090這樣的話增值稅附表一銷售額填1054還是1000.
您好,我們是物流行業,屬于2020年受疫情影響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有虧損,2021年有虧損,2022年和2023年都有盈利,為什么20022和2023是先彌補2021年的虧損,而不是先彌補2020年的虧損
老師只有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如何建賬呢?
轉銷無法收回備抵法核算的應收賬款,為什么應收賬款賬面價值不變,貸應收賬款,而不是減少應收賬款賬面價值?請教一下,非常感謝!
老師,我們是貿易型公司,對方來給我們的發票是勞務-打樣費,這個怎么做賬
境內企業五星紅旗船舶,從事國際運輸服務,航次是國內裝貨到國外卸貨,或者國外裝貨到國內卸貨,船員工資和船員管理費以美金支付給境外香港的勞務公司(船員都為中國籍)需要幫他們公司代扣代繳嗎?需要代扣代繳哪些稅,船員的個稅需要代扣代繳嗎 現在支付,2月 3月勞務費 2月 3月 船員都在船上,船在寧波靠港,4月在寧波裝貨船舶才開出去馬來西亞,這種勞務費是否需要代扣代繳
第三方審計單位,合同有約定超出比例的效益費都施工單位承擔
同學你好,按合同約定,開工程發票就可以。 因為屬于同一個合同,所以按合同開票條款開發票就行,結算單注明這筆費用就行。
老師, 可能問題 沒有理清楚,是施工單位給我們開建筑服務發票,我們支付建筑服務工程款時需要扣除效益費,施工單位便索要承擔效益費的發票,
哦,不好意思,剛才我沒理清楚。合同應該沒有約定貴司給對方開這部分應該施工方承擔的效益費,可以不開發票。
施工單位可以根據結算合同,施工單位承擔的效益沖減應收就可以了吧。
同學你好,是這樣的,按合同結算,對方該承擔的沖減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