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看看這個題目
1.自制產品做福利,外購產品做福利,企業所得稅上都要視同銷售,進行納稅調整,對嗎? 2.針對上面說到的兩種情況,企業所得稅納稅調整就是要填寫A105010這個表格,對嗎? 3.針對上面說到的兩種情況,都是屬于用于職工獎勵或福利的情況。A105010這個表格應該就是第五行和第15行,那請問稅收金額怎么填?納稅調整金額怎么填? 以上三個問題,請一一幫忙解答
甲企業在2012年1月1日存入銀行10000元,年利率為12%。(1)每年計息一次,2015年1月1日存款賬戶余額是(第一空)元。(2)每季度計息一次,2015年1月1日存款賬戶余額是(第二空)元。(3)若分別在2012年至2015年每年1月1日存入5000元,12%利率,每年計息一次,2015年1月1日余額是(第三空)元,2015年12月31日余額是(第四空)元。(4)請利用即付年金公式計算:為了達到第一問所得到的賬戶余額,假定分3年存入相等金額,從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月1日每年應存入(第五空)元。且已知下列四個參數(F/P,12%,3)=1.4049;(F/P,3%,12,)=1.4258(F/A,12%,4)=4.7793;(F/P,12%,1)=1.1200要求:請利用以上參數完成五道填空題,答案結果四舍五入,且保留整數。
求問第三題和第五題,覺得第五題好像abc都選呀,可答案是a,第三題一個企業也屬于會計主體?
老師您好,想問一下這道題的實際月利率是怎么計算的呢,還有就是每個月的利息是怎么計算的呢。票據金額5650000,三個月的利息50000,短期借款5600000。第一個實際月利率我算不出來和答案對不上(這個可以理解為5650000折現三個月后的金額是560000嗎,那具體是什么式子呢),第二張圖計算每個月利息的時候是用復利計算的嗎?為什么我第三個月計算的金額也不正確呀,這里非常困惑。 期待老師的答復,萬分感謝!
老師您好,想問一下這道題的實際月利率是怎么計算的呢,還有就是每個月的利息是怎么計算的呢。票據金額5650000,三個月的利息50000,短期借款5600000。第一個實際月利率我算不出來和答案對不上(這個可以理解為5650000折現三個月后的金額是560000嗎,那具體是什么式子呢),還有就是第二張圖計算每個月利息的時候是用復利計算的嗎?為什么我第三個月計算的金額也不正確呀,這里非常困惑。 期待老師的答復,萬分感謝!
我這個問題問到一半就結束了怎么弄?
2024年補交2017年的一個銷售未入賬的固定資產的增值稅,并且稅局那邊幫更改了2017年的增值稅申報表(在2017年的增值稅申報表里增加了這筆為未開票收入),請問這筆補稅的完整分錄是什么?需要還原業務做賬嗎?網上搜的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這里怎么解釋?
請問休了婚假,績效能不能不發?
請問老師怎么理解?廠家返利
以前年度支付的款項沒有發票的沒有調增可以在今年調增嗎
老師,幫我看一下這個是屬于小規模嗎
請問老師,我沒有工作,按次勞務所得進賬100萬,分兩次支付,現金存款,怎么扣稅?
老師,我們公司打算買一個商鋪,70平方,價值,60萬,是劃算進固定資產還是劃算做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
老師您好,a105080有部分分類不是很準確,沒有納稅調整項,問題不大吧
應收賬款周轉次數增加對企業來說是好事把老師?他的公式怎么算
A 因為一個車間或者部門都可以作為會計主體
會計核算謹慎性,一般是指對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應當合理的預計,
這個題目考的是感覺是您書本上的原話
謹慎原則是不是也包括加速計提固定資產和計提壞賬 ,我在書上也看到有,不知道這題是不是多選呢
加速提折舊不是的。
對應收賬款計提壞賬準備 存貨期末采用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 對固定資產計提減值準備 對長期投資計提減值準備
這幾個都是謹慎原則
那第五題b為什么不選呢
這是我從書上找的
B選項是對的,但是a選項說的更加全面一些。因為你是單選題,你肯定要選最優的答案。
那么老師,結合我發的這些,加速計提折舊真的不算嗎
好吧,我再看看資料。
好的謝謝老師
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是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不應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您好,更正一下呢。我查了一下資料加速折舊也是的。
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是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要求企業對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不應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您好,更正一下呢。我查了一下資料加速折舊也是的。
以前額考試的時候沒有把加速折舊列進謹慎性原則里面。謝謝您提醒。
所以abc都對?但是因為單選題所以先更具體的a對嗎
如果是多選的話,ABC都要選。如果是單選的話,你就選說的最全面的那一個。因為a選項其實是說法包含了B項和C項。
好的謝謝老師!
不客氣,大家一起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