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合同約定付款進度了?
有個問題請教老師:在新收入準則中延保收入需要分期確認收入。成本也需要匹配相應期間的收入分期確認。想咨詢一下我們前期已將在收到延保款時一次性確認了收入,并且在發生成本時也一次性確認了成本,現在需要將以前的款項分期來進行確認收入,結轉成本。需要用哪個科目來調整了?反沖多確認的收入我們用的是合同負債科目,反沖成本了,是用合同資產還是合同履約成本還是用其他哪個科目更合適了???合同履約成本科目是歸集到資產負債表的存貨里面嗎?
老師,你好!我們公司是做機械設備的,生產周期在半年以上,主要業務就是按照客戶的要求進行機械設備的組裝,項目需要什么材料就采購什么,工人們在客戶那里進行組裝,根本不會有存貨,請問老師,月末怎么結轉成本呢?問題二:我們與客戶簽訂合同時會收到30%的定金,我的分錄:借:銀行存款 貸:預收款,項目進行到70%時,客戶結算在70%的項目款,請問老師此時收入確認分錄該怎么做呢?謝謝!
1.資料題 2i16年1月1日,星海公司將其生產的一套設備銷售給 B 公司,設備生產成本為250000元,售價為360000元,增值稅銷項稅額為46800元。根據合同約定,設備全部價款(包括增值稅銷項稅額)于每年12月31日等額支付一次,分3次付清。星海公司按收款進度為 B 公司開具增值稅專用發票并產生增值稅納稅義務。設備的現銷價格為315000元,星海公司判斷該項分期收款銷售存在重大融資成分。 要求:作出星海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銷售商品的下列會計處理: (1)計算確定實際利率(現值系數請自己查表)。 (2)計算融資收益。 (3)采用實際利率法編制融資收益分配表。融資收益分配表 分期應 應分配融 應收本金 應收本金 日 期 收款 資收益 減少額 余額 2i16.1 2i16.12.31 217.12.31 2i18.12.31 計 (4)編制發出商品并確認收入、結轉銷售成本的會計分錄。 (5)編制各年年末收取合同款并分配融資
公司為小規模企業,目前像A公司銷售設備,款項分兩次打款。同時我司還請B公司安裝道閘 銷售A公司設備,第一次 領用原材料 借: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道閘設備:18984.24 貸:原材料:ABC:18984.24 原材料組裝成本庫存商品 借:庫存商品-道閘設備:18984.24 貸: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道閘設備:18984.24 開具出售道閘設備50%預收款-發票 借:預收賬款:194173.50 貸:主營業務收入-道閘設備:192250.99 應交稅費-增值稅:1922.51 轉結主營業務成本 借:主營業務收入-道閘設備:24838.82 貸:庫存商品-道閘設備:24838.82 收到道閘設備50%款項 借:銀行存款:194173.50 貸:預收賬款:194173.50 B公司安裝道閘費 借:應付賬款 :7700.00 貸:銀行存款:7700.00 目前已經全部開具銷售給A公司的發票并收到款項,以及付完安裝費尾款。請問,如何將道閘安裝費放到銷售產品中,作為成本費用
生產企業,采購配件組裝設備。 10月開出銷售專票,也收到貨款。 10月采購了大部分配件。 但是還有一部分采購的配件,11月才收到發票, 請問,10月結轉成本時,該按10月入賬金額結轉嗎? 11月入賬的配件金額,可以在11月做結轉成本嗎?
2024年暫估了100萬成本,2025年到了80萬的成本發票,2024年所得稅匯算清繳還沒開始,這到的80萬的成本票怎么做帳
老師,好,私募基金公司主要是干什么類
個體戶可以去稅務局開專票嗎?
業務員把銷售訂單傳遞給會計會計可需要核。銷售訂單正確性
老師,什么情況下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3%呢?
老師,一般納稅人開普票或專票交的稅是一樣嗎?
小規模批發零售紅薯,開票票面上的稅率是多少呢
老師,我們是商貿公司賣水果的,當時在農戶手里收的15019斤蘋果,賣了13448斤,損耗1571斤,這1571斤做成本可以不,金額2906元。目前情況是:損耗的2906元已經做在去年12月已經做成本里了,但我發現入庫的斤數15019斤,出庫還是13448斤,庫里已經沒貨了,但出庫單上還有1571斤蘋果,是不是把出庫單補個1571,備注一下損耗就可以了。
公司賬戶 公戶被凍結了 因為一個訴訟法院凍結的 現在收付款 都不行了 我賬務上怎么處理
老師,公司利潤表是負數,清算補稅7000多是怎么回事啊
有約定付款進度
您好,那就按付款進度計算稅費
我問的是成本怎么結轉
您好,根據收入準確,判斷您的業務是時點確認還是時段確認收入,成本與收入匹配結轉,確認收入與發票無關
也就是說收入確認了30%成本也對應結轉30%?
實際操作中確認收入的同時不是應該開票嗎,我們是查賬征收的,會計上確認收入了沒開票,但是報增值稅時還是得報,那后期開票的時候增值稅還得報啊,這不重復了嗎,怎么會無關呢
您好,是的,收入確認按收入準則,與開票無關
您好,回復您的是標準正確做法,稅法與會計有差異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