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過會給您過程哦
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采用實際成本進行材料日常核算。2019年12月1日,該企業“原材料——甲材料”科目期初結存數量為2000千克,單位成本為15元,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2月份發生有關甲材料收發業務或事項如下: (1)10日,購入甲材料202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32 320元,增值稅稅額為4 201.6元,銷售方代墊運雜費2 680元(不考慮增值稅),運輸過程中發生合理損耗20千克。材料已驗收入庫款項尚未支付。 (2)20日,銷售甲材料100千克,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 000元,增值稅稅額為260元,材料已發出,并已向銀行辦妥托收手續。 (3)25日,本月生產產品耗用甲材料3 000千克,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甲材料100千克。 (4)31日,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結轉發出甲材料成本。 (5)31日,預計甲材料可變現凈值為12 800元。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不考慮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題。 4.根據期初資料,資料(1)至(4),下列各項中,關于結轉銷售材料成本的會計處理結果正確的是( )。
2.某企業現有A、B、 C三種在產品和D產成品,由于經濟不景氣,企業生產全面停止,現對其庫存的在產品A、B、C、D進行評估。有關的評估資料如下:(1)在產品A已從倉庫中領出,但尚未進行加工處理。這批在產品A共有500件,賬面價值為20000元,經調查,該在產品單位市價為20元/件。 (2)在產品B已加工成部件,共有300件,賬面價值為6000元,可通過市場調劑且流動性較好。據調查了解,該在產品的市場可接受價格為15元/件,調劑費用為200元,但調劑存在風險,預計能夠實現原價的80%。 (3)在產品C已加工成部件,賬面價值為3000元,但是對于兼并后的企業來說,在產品C已經沒有繼續加工的價值,而且也無法調劑出去。只能作為報廢的在制品處理,可 回收的價格為500元。(4)D產成品有數量30臺,每臺實際成本80元,根據會計核算資料,生產該產品的材料費用和其他費用的比例為70:30,根據評估基準日的物價和其他相關資料,確定材料綜合調整系數為1.3,工資費用綜合調整系數為1.1。 要求:計算該企業3種在產品和1種產成品在評估基準日的評估值。
12. 長期投資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不包括( A貨幣時間價值 B投資項目計算期 C.費用支出 D.資本成本 13.根據業務量、成本和利別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多個業務量水平為基礎,編制能夠適白多種情況預算的一種預算方法是( )。 A彈性預算 B滾動預算 C零基預算 D.定期預算 14.下列預算中。屬于財務預算的是( ). AL銷售預算 B生產預算 C制造費用預算 D.現金收支預算 15. 某公司生產甲產品50件,共耗用直接材料100千克.單位產品直接材料標準耗用量y2.2千克,每干克材料的標準價格為20元.實際價格為23元,則該產品直接材料價格差異 A. 100 B 200 C 300 D.250
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2019年12月1日,該企業“原材料—甲材料”科目期初結存數量為2000千克,單位成本為15元,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2月份發生有關原材料收發業務或事項如下: (1)10日,購入甲材料202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32320元。增值稅稅額為4201.6元,銷售方代墊運雜費2680(不考慮增值稅),運輸過程中發生合理損耗20千克。材料已驗收入庫,款項尚未支付。 (2)20日,銷售甲材料100千克,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0元,增值稅稅額為260元,材料已發出,款項尚未收到。 (3)25日,本月生產產品耗用甲材料3000千克,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甲材料100千克。 (4)31日,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并結轉發出甲材料成本。 (5)31日,預計甲材料可變現凈值為12800元。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不考慮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 (1)根據材料(1),下列會計處理核算正確的是( )。 A. 借記“原材料”科目32320元 B. 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4201.6元 C. 借記“銷售費用”科目2680元 D. 原材料的單位成本為17.5元 (2)根據資料(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增加應收賬款2260元 B. 增加銀行存款2260元 C. 增加應收票據2260元 D. 增加其他貨幣資金2260元 (3)根據資料(3),下列各項中,關于該企業發出材料會計處理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生產產品耗用原材料應計入制造費用 B. 生產產品耗用原材料應計入生產成本 C. 生產車間一般耗用原材料應計入管理費用 D. 生產車間一般好用原材料應計入制造費用 (4)根據期末資料、資料(1)、(2)和(4),下列各項中,關于結轉銷售材料成本的會計處理結果正確的是( )。 A. 甲材料加權平均單位成本15.58元 B. 主營業務成本增加1625元 C. 其他業務成本增加1625元 D. 甲材料加權平均單位成本16.25元 (5)根據期初資料、資料(1)至(5),下列各項中,關于該企業12月末原材料的會計處理結果表述正確的是( )。 A.12月末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00元 B.12月末列入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原材料”金額為12800元 C.12月末甲材料的成本為13000元 D.12月末甲材料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不計提存貨跌價準備 ? 某企業為增值稅一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2019年12月1日,該企業“原材料—甲材料”科目期初結存數量為2000千克,單位成本為15元,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12月份發生有關原材料收發業務或事項如下: (1)10日,購入甲材料202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32320元。增值稅稅額為4201.6元,銷售方代墊運雜費2680(不考慮增值稅),運輸過程中發生合理損耗20千克。材料已驗收入庫,款項尚未支付。 (2)20日,銷售甲材料100千克,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0元,增值稅稅額為260元,材料已發出,款項尚未收到。 (3)25日,本月生產產品耗用甲材料3000千克,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甲材料100千克。 (4)31日,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計算并結轉發出甲材料成本。 (5)31日,預計甲材料可變現凈值為12800元。 要求:根據上述資料,不考慮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 (1)根據材料(1),下列會計處理核算正確的是( )。 A. 借記“原材料”科目32320元 B. 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4201.6元 C. 借記“銷售費用”科目2680元 D. 原材料的單位成本為17.5元 (2)根據資料(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增加應收賬款2260元 B. 增加銀行存款2260元 C. 增加應收票據2260元 D. 增加其他貨幣資金2260元 (3)根據資料(3),下列各項中,關于該企業發出材料會計處理的表述正確的是( )。 A. 生產產品耗用原材料應計入制造費用 B. 生產產品耗用原材料應計入生產成本 C. 生產車間一般耗用原材料應計入管理費用 D. 生產車間一般好用原材料應計入制造費用 (4)根據期末資料、資料(1)、(2)和(4),下列各項中,關于結轉銷售材料成本的會計處理結果正確的是( )。 A. 甲材料加權平均單位成本15.58元 B. 主營業務成本增加1625元 C. 其他業務成本增加1625元 D. 甲材料加權平均單位成本16.25元 (5)根據期初資料、資料(1)至(5),下列各項中,關于該企業12月末原材料的會計處理結果表述正確的是( )。 A.12月末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200元 B.12月末列入資產負債表“存貨”項目的“原
某企業為增值稅般納稅人,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存貨按實際成本核算。2021年12月1日,該企業“原材料--甲材料”科目期初結存數量為2000千克,單位成本為15元,未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該企業采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法核算材料發出成本。12月份發生有關原材料收發業務或事項如下:(1)10日,購人甲材料2020千克,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32320元,增值稅稅額為4201.6元。銷售方代墊運雜費2680元(不考慮增值稅),運輸過程中發生合理損耗20千克。材料已驗收人庫,款項尚未支付。(2)20日,銷售甲材料100千克,開出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的價款為2000元,增值稅稅額為260元,材料已發出,款項尚未收到。(3)25日,本月生產產品耗用甲材料3000千克,生產車間-一般耗用甲材料100千克。(4)31日,預計甲材料可變現凈值為12800元。要求:根據上述資料,不考慮其他因素,分析回答下列小題。1.根據資料(1),下列會計處理正確的是()。A.借記“原材料”科目32320元B.借記“應交稅費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科目4201
持有期間分期確認的利息金額到底是記入“交易性金融資產——應計利息”科目還是應付利息?
企業所得稅年報中的期間費用,像汽車加油,車保險,應該填在哪里
處置固定資產的營業外支出,匯算清繳可以扣除嗎,需要調增嗎
老師,更正納稅申報,先更正財報還是先更正納稅申報表
老師,請問現在都是開電子發票,萬一對方作廢掉我們不知道會怎樣?如何防止這種事情發生哦?
2024年暫估了100萬成本,2025年到了80萬的成本發票,2024年所得稅匯算清繳還沒開始,這到的80萬的成本票怎么做帳
老師,好,私募基金公司主要是干什么類
個體戶可以去稅務局開專票嗎?
業務員把銷售訂單傳遞給會計會計可需要核。銷售訂單正確性
老師,什么情況下一般納稅人的稅率是3%呢?
12是c 13 a 14d 15直接材料價格差異=(實際單價-標準單價)×實際數量=(23-20)*100=300不利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