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信心指數是什么意思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是綜合反映并量化消費者對當前經濟形勢評價和對經濟前景、收入水平、收入預期以及消費心理狀態的主觀感受,預測經濟走勢和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
分為消費者滿意指數和消費者預期指數
消費者滿意指數指消費者對當前經濟生活的評價;
消費者預期指數指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生活發生變化的預期.
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影響因素分析
從北京、上海、廣州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可以看出,自2015年4月開始一直到2016年12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呈下降趨勢,說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對預期通脹的擔憂加劇,對當期經濟形勢和未來總體經濟走向不看好或者出于模糊狀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不足,消費滿意度下跌.從2016年12月開始到2017年4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出現反彈,并恢復至原有水平附近.(表1)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下跌,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一)消費需求不足以"消化"供給.在影響需求的三大動力中,消費需求屬于最終需求,也是最核心的需求因素.看似紅火的投資需求,最終都會以增加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形式向市場呈現出來.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消費需求最終消化這些供給,就會出現宏觀經濟供過于求的局面,整體經濟形勢隨之步入蕭條.可見,過分持續依靠投資增長拉動經濟,很容易陷入類似于使用"精神藥物"的依賴癥,只有靠持續不斷地擴大投資規模,才能夠維持必需的經濟增長速度.與此同時,本應受到重視的消費需求會被進一步弱化,甚至是邊緣化.這就會直接危害經濟增長的持續性,一旦高速運轉的投資鏈條斷裂,后果不堪設想.從這個意義上講,消費者信心指數"遇冷"便與消費需求比密切相關.
(二)物價持續上漲,居民收入預期下降.當下,人們談及中國宏觀經濟運行時,必然要用到的一個詞匯就是"流動性過剩".其含義就是社會資金供給嚴重過剩,換句話說就是"錢"太多了.然而,與表面上的"錢多"并存的卻是居民越來越萎縮的消費意愿,消費者信心指數的持續走低就說明了這一問題.對于普通的居民日常生活而言,流動性過剩的切身感受并不明顯,原因在于貨幣供給的變化只是直接與GDP總量相關,體現為經濟總量的持續膨脹.但并不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同步提高.數據顯示,我國城鎮職工工資總額與GDP的比率由1990年的15.9%下降到2005年的10.75%.工資收入在經濟總量的比重下降,伴隨著貨幣供給增長帶來的通貨膨脹問題,讓實際收入變得更低.更為關鍵的是,一些居民的剛性開支,比如住房價格更是以驚人的速度飆升,同時多數居民唯一能夠選擇的理財途徑--股票投資也在近期出現了下跌行情,這些都會直接抑制現實的消費開支增長,并且打擊未來的消費欲望和信心,甚至形成惡性循環.
(三)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自2006年起,中國每年需要就業的大學生超過400萬人,而大學生就業率一直徘徊在70%左右,現在更是到了60%的邊界,這些數字表明,大學畢業生客觀上已經成為中國城鎮就業的主要目標群體,"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客觀事實.正因為如此,消費者對未來就業的預測及與之相關的收入預測下滑.加之目前的通脹形勢,致使消費者實際收入預期減少,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下降.
(四)房價上漲讓消費者望而卻步.房子是中國人的"根",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才有著落,但近年來房價的不斷攀升讓很多消費者對房子是"望而卻步",想買房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年來,城鎮住房需求越來越多,住房用地批準手續卻越來越難辦,再加上城市醫療衛生和教育水平高于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在城市買房,導致房價一路飆升.由于收入水平遠遠跟不上上漲的房價,這讓很多消費者對未來的消費失去信心,消費意愿下降.
(五)個人財務狀況不穩定.個人財務狀況可能出現相對不穩定的狀況也是中國消費者信心下降的重要原因.近年來,就業形勢嚴峻,收入預期的下降讓消費者對未來個人財務收入的穩定性抱有懷疑態度.在經濟不明朗的情況下,消費者的消費意愿會有所降低,大多數消費者會在滿足日常必須開支后,將余錢用于儲蓄,以應對未來的突發情況.因此,個人財務狀況也影響著消費者的信心指數.
消費者信心指數是什么意思?每一個時期的消費者信心指數是怎么樣,對于經濟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知道當期消費者信心指數后,人們也需要進一步了解它背后帶來的影響,對自己目前生活有哪些改變,有哪些投資機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