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問題與此類似。 教材:企業將擁有的房屋等資產無償提供給職工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住房每期的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或相關資產成本,同時確認應付職工薪酬。公允價值無法可靠取得的,可以按照成本計量。 上面是教材的原文,假如公允價值能夠可靠取得,但是公允價值≠累計折舊,差額計入什么科目?
底稿中對母公司的長投做調整分錄是不是下面這樣的? 1. 對初始確認的長投進行調整: 借 長投 貸 投資收益(如果是權益法長投作為對價,公允和賬面價值差額) 貸 營業外收入(如果“初始投資成本”小于“子公司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 2. 對長投后續計量的調整,之,分紅 借 投資收益(子公司分紅*持股比例) 貸 長投 3.對長投后續計量的調整,之,凈利潤等(假設都是利得) 借 長投 貸 投資收益(子公司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后的凈利潤*持股比例) 貸 其他綜合收益(子公司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后的其綜*持股比例) 貸 資本公積(子公司按照公允價值調整后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持股比例) 然后,把調整后的長投跟子公司所有者權益抵消: 借 實收資本 借 資本公積(公允價值調整后的) 借 其綜(公允價值調整后的) 借 盈余公積 借 未分配利潤(公允價值調整后的) 貸 長投(個別報表長投+進行前面那些分錄調整后的) 借 商譽 (或者 貸 營業外收入) 貸 少數股東權益(差額) 老師,我上面的分析對嗎?
下列關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說法中正確的有( )。 D.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同時換入多項資產的,應當按照換入各項資產(金融資產除外)的公允價值相對比例,對換入資產的總成本扣除金融資產公允價值后的凈額進行分配,確定各項換人資產的成本E.以公允價值為基礎計量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如果有確鑿證據表明換人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加可靠的,應以換人資產公允價值加上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初始計量金額 答案 ABCE D錯在賬面的,要 以換入的賬面入賬?有商業實質就是按換出資產的公允,沒有換出才找換入的公允,如果兩個公允都沒有,就債權和債務都是賬面?這樣理解 ?
@小胡涂老師 你好。 以外購商品發放給職工作為福利,應當按照該商品的公允價值和相關稅費計入成本費用。教材舉了一個例子,但是教材上的例子中公允價值等于賬面價值,如果公允價值不等于賬面價值,差額計入什么科目呢?
張老師 你好。 教材中取消或結算股份支付,是這樣描述的: 在取消或結算時支付給職工的所有款項均應作為權益的回購處理,回購支付的金額高于該權益工具在回購日公允價值的部分,計入當期費用。 中華會計網有一道例題如圖所示。 我有兩個問題搞不清楚: ①明明例題中,是回購支付的金額高于該權益工具的賬面價值,而非回購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況且支付的回購款竟然高于回歸日的股價(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企業的腦子難道壞了么,教材是不是寫錯了? ②如果回購的金額低于權益工具賬面價值,是不是相當于只回購了部分權益工具,按照實際支付的金額沖減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
18.【單選題】下列各項中,關于企業以自產產品作為福利發放給職工的會計處理表述不正確的是()。(2017年)A.按產品的賬面價值確認主營業務成本B.按產品的公允價值確認主營業務收入C.按產品的賬面價值加上增值稅銷項稅額確認應付職工薪酬D.按產品的公允價值加上增值稅銷項稅額確認應付職工薪酬19.【單選題】某企業將自產的300臺空調作為福利發放給職工,每臺成本為0.18萬元,市場售價為0.2萬元(不含增值稅),該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為13%,假定不考慮其他因素,該企業由此而貸記“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的發生額為()萬元。A.67.8B.61.02C.54D.60
勞務外包產生的服務費應該計入勞務費還是其他呢?
勞務費收入,成本中發生機械租賃費可以記入成本嗎?
老師 我們公司有異地出租不動產 現在需要開發票 是在總公司的電子稅務局開發票 還是在異地納稅人電子稅務局開發票
老師請教一下 固定資產清算賣出如何處理,怎么開票
企業所得稅的稅負率怎么計算
老師,我考了初級證書,不知道接下來的計劃考注會,還是中級等,我已經30歲了,想聽下老師的意見
老師你好,我們是做電商行業的,快遞運輸損壞的產品,然后賠償給公司,這個賠償款應該記錄到那個科目比較合理
未分配利潤正數,一定要提取盈余公積嗎
您好老師 調增招待費 匯算清繳 實際發生 13830元 收入2081萬 那么我應該調增 13830*40%=5532元 對嗎
老師,個人所得稅申報有流程嗎?比如工資7000,每月交多少稅,7000-5000=2000*0.03=60還是系統自動生成的嗎?
同學你好,一般來說外購商品的賬面價值就是等于其公允價值的,因為你買入的時候是按照公允價值入賬的,也就是你的賬面價值。然后你發放給員工的時候也是按照賬面價值(也就是書上說的公允價值)計入成本費用的,一般來說沒有差額。
假如我買了一批華為手機,買的時候價值100萬,發的時候價格漲到了120萬元,這種情況是存在的,是有差額的,怎么處理呢? 理論上和實務上可能存在的情況,我覺得有必要搞清楚。
至于后面這個問題,企業將擁有的房屋等資產無償提供給職工使用的,應當根據受益對象,將住房每期的公允價值計入當期損益或相關資產成本,同時確認可以按照成本計量。實際在工作中,我們都是按照成本去計量的,就是按照折舊的金額去計入成本費用的。我沒碰到過用公允價值的。如果用公允價值,公允價值和折舊的金額不一致的話,那就會使得應付職工薪酬結轉不干凈,會有小尾巴,也就是你說的差額,這個差額一般來說是不會存在的,回到本質上來看,固定資產房屋在一個企業應該是按照歷史成本計量的,沒有公允價值這種計量屬性。如果企業是房地產企業,能找到租出去的租金,這個租金如果和企業提供給員工的住房的折舊之間存在差異的話,差額可以當做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教材說按照公允價值計量,說錯了。
后面這個問題在我看來你可以認為教材講錯了。
前面那個問題,你也可以回歸到本質內容上來看,假設你買這個東西不是用來發福利,而是正常的企業購入的存貨,如果存貨漲價了,你是不是也沒有做過處理,因為準則就是規定按照歷史成本計量,而不是公允價值計量。就算漲價了,我們還是要按照原來的入賬成本發給職工,體現這部分的費用即可